新理念、新设计!第四届消博会展现绿色低碳消费新风尚
律师事务所从前具有的稳定性公共机构特征解体了,律师不再期待在一个事务所干一辈子,而是哪里待遇好就跳到哪里,从事务所到法律顾问办公室、到投资银行、到会计公司、到企业咨询服务。
国家并不是空洞、抽象的存在物,国家是为了公民的利益而存在的。2004年某市政府推行给小姐(卖淫妇女)免费提供安全套的政策,由此引发了社会秩序与小姐生命权保护问题的争论。
比如,在延安的黄碟案中我们看到以公共利益的名义而进行的超越法定界限的警察权的活动,也许警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某些纯粹属于个人自治或隐私范围内的事情是否也要由公权力来调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公权力以公共利益名义对私权进行限制时,要具备实质要件、形式要件和程序要件。特别是,在自由权和社会权价值并重的时代,公权力的适度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美化环境,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当然是政府的职责,但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在尊重私权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合法性基础,否则以忽视私权而带来的公益是苍白无力的。公权力活动是需要公共利益支持的,但它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为公民个人权利的保护,脱离公民权利的公权力是缺乏合法性与正当性的。
当两者之间出现冲突时,缺乏相互之间的信任,实际生活中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同时尊重公权力的合法性是私权利发展的基础,没有公权力的合理保障和支持,私权利也会失去发展的基础。下面笔者将针对最为常见的两处误区,做一辨正。
一、现行规范及其关系 对于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行政诉讼法》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各用一个条款做了规定,这两个条款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依据所在。[3] 如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与此同时,《若干解释》第9条第1款对这里的原告所在地做了扩大解释,规定它具体包括原告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4] 对于这一问题,也有学者从其它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同样结论,参见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这一规定显然是对前述《行政诉讼法》第18条的补充,旨在解决既有管辖规则造成的矛盾。如仅对人身进行限制则可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只要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的人身自由进行了限制,则无论其性质如何,它给当事人权益带来的损害都是相同的,那么,在公民就此寻求诉讼救济的时候,法律上也不应对其管辖地做区别对待。[4][1] 当然,如果原告就人身内容与财产内容均向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则不会产生这一矛盾,但这样等于剥夺了原告对人身自由受限一事的管辖选择权。分析这一条款适用的范围,包括数种具体情形,其中一种即是行政机关同时对财产进行处理与对人身进行处罚(如拘留)的情况,而按照既有管辖规则,此时行政机关对财产的处理应为被告所在地法院所管辖,则财产因素不可能造成管辖上的矛盾,那么可能造成矛盾的就只能是对人身的处罚了三、立法漏洞及其填补尽管对于限制人身自由案件的管辖,法律与司法解释已经做了颇为详细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仍有漏洞,与其它管辖规则存在一定冲突。
与此同时,《若干解释》第9条第1款对这里的原告所在地做了扩大解释,规定它具体包括原告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此时,如果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同时对人身和财产进行处罚或实施强制,而原告一旦选择将人身内容向原告所在地起诉,必将出现同一行政行为中的人身内容与财产内容由不同法院分别管辖的情况。理由在于,《若干解释》规定的是相对人对人身和财产的处罚或强制均不服,如果行政机关是对一个相对人限制人身自由,同时侵犯另一相对人的财产,就不可能出现相对人对此均不服的可能,而应当是不同相对人对此分别不服了。因此,对这一问题梳理头绪、澄清误区,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实际上,最高法院在1997《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针对单独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的管辖问题,已经做出了类似规定,其第11条规定公民……对行政赔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对同一当事人作出限制人身自由和对财产采取强制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或原告住所地或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因此,从《若干解释》的这一规定进行反推,可以推导出人身处罚同样有为原告所在地法院所管辖的可能,而人身处罚显然不同于狭义上的行政强制措施,可见,《行政诉讼法》第18条所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广义的,包含了所有限制人身自由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内。
下面笔者将针对最为常见的两处误区,做一辨正。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原告的户籍地与其经常居住地可能不符,如若将原告所在地仅限定为其户籍地,则原告必须返回原籍参加诉讼,势必产生困难。
此外,即使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做出行政行为,但如果行为的相对人不同,行为的内容也不同,则此时行政机关做出的已是多个而非一个具体行政行为了。[1]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同法院便有可能对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做出相互矛盾的评价,如甲法院判决该行为合法而乙法院判决其违法,从而产生现有体制下难以处理的矛盾,影响司法统一。误区之一,是对所谓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做狭义理解。这就等于承认了一个前提,承认了人身处罚也可能为不同于被告所在地的其它法院——即原告所在地法院——所管辖,否则,这类行政行为的两项不同内容根本不会造成管辖地的分离,也就完全没有适用一并管辖规则解决矛盾的必要,《若干解释》第9条第2款的某些内容也就如同画蛇添足了。因此,在解读这一管辖规则时,便有许多观点认为只有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如扣押、留置盘问等方能适用,而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行为,如拘留等则只能归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即对这里的行政强制措施做狭义理解。以这一解释的精神类推,则对于普通行政诉讼案件,也应当可以据此确定管辖法院。
在起诉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况下,被告一般是拥有人身强制权的机关,此时如果一定要求原告到被告所在地法院参加诉讼,其人身便有可能为被告所控制,从而使原告不能起诉或者虽然起诉也不能自由、顺利地参加诉讼活动。二、认识误区及其辨正上述有关限制人身自由案件的管辖规则,看似清楚明晰,但由于对其中某些关键用语的理解不当,事实上存在不少误解,某些错误认识甚至颇为流行,几成通说。
笔者认为,考虑到《若干解释》第9条第2款规定的目的在于消除因管辖上的分离而带来的矛盾判决,则对于这一立法漏洞,仍应适用该规则加以填补,此时应允许原告在原告所在地、被告所在地和不动产所在地法院之间做出选择,而受诉法院可以对全案内容一并管辖。分析这一条款适用的范围,包括数种具体情形,其中一种即是行政机关同时对财产进行处理与对人身进行处罚(如拘留)的情况,而按照既有管辖规则,此时行政机关对财产的处理应为被告所在地法院所管辖,则财产因素不可能造成管辖上的矛盾,那么可能造成矛盾的就只能是对人身的处罚了。
[2] 参见赵大光:《新司法解释答疑(二)关于行政诉讼的管辖》,载《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一、现行规范及其关系 对于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行政诉讼法》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各用一个条款做了规定,这两个条款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依据所在。
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明显不当,这里的行政强制措施一词应作广义理解,即所有限制了人身自由的具体行政行为均在该条规定之列,只要这种对人身自由的限制已经被实际执行。[3] 如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按照既有规则,财产内容应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而人身内容却可能由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这就容易造成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同内容为不同法院所分别审理,而不同法院最终可能对行为的合法性做出矛盾评价。众所周知,行政机关限制人身自由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性质上并不全部属于行政强制措施,行政拘留等处罚行为也可能限制人身自由,狭义的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处罚在性质上有着明显区别。
为了避免矛盾的出现,该解释允许原告所在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中的任何一者对此类案件的财产与人身内容一并管辖。正是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若干解释》在此处规定了一并管辖的规则,允许原告所在地法院或被告所在地法院中的任何一者就案件中的人身内容与财产内容全部管辖、一并判决。
而同样由于人口流动原因,原告的人身自由有可能在外地受到限制,如要求其必须返回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诉讼,也将增加其不便。笔者认为,这一理解同样有误,正确的理解是,《若干解释》的这一规定,只适用于行政机关针对同一相对人的人身与财产同时实施行为的情况,此时对人身内容不服与对财产内容不服的应是同一原告。
因此,规定原告所在地作为管辖法院之一有利于切实保护原告的诉权。[4][1] 当然,如果原告就人身内容与财产内容均向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则不会产生这一矛盾,但这样等于剥夺了原告对人身自由受限一事的管辖选择权。
只要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对公民的人身自由进行了限制,则无论其性质如何,它给当事人权益带来的损害都是相同的,那么,在公民就此寻求诉讼救济的时候,法律上也不应对其管辖地做区别对待。此时,不同相对人若就不同行为向不同法院分别起诉,即使不同法院对不同行为合法性的判断有所不同,又有何不妥呢?此时并无任何矛盾产生,也绝对没有适用《若干解释》第9条第2款的一并管辖规则加以解决的必要。实际上,我们如果结合对此类案件的另一管辖规则,即《若干解释》第9条第2款做一深入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结论。张树义主编:《寻求行政诉讼制度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综合以上规定,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案件,原告可以在其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被限制人身自由地及被告所在地之间选择某一法院起诉。在限制人身自由的案件中,有一种情况更为特殊,就是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人身与财产同时进行处罚或者采取强制措施。
《若干解释》这一条款的具体内容与立法目的已如前述,在于避免既有管辖规则所带来的漏洞。[3]例如,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对张三留置盘问,而对李四给予罚款,则依此观点,若此时张三、李四二人对此分别起诉,便均可由原告所在地或者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诉讼案件,由于被诉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侵害较为严重,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矛盾尖锐,实践中发生率也较高,是行政诉讼案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很明显,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原告的诉权。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8毫米钢化玻璃多少钱一平方
下一篇:如何保养玻璃工艺品